右侧
www.KeChangShi.com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>母婴常识>幼儿教育>正文

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(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和交流)

作者:AdminS发布时间:2024-06-0405:42分类:幼儿教育浏览:47


导读:导语:在很多家庭中,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把真正的感觉告诉父母,不管是自我中心的想法,或者是过去的体会认为跟父母说是没有用和不安全的,而且通常

在很多家庭中,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把真正的感觉告诉父母,不管是自我中心的想法,或者是过去的体会认为跟父母说是没有用和不安全的,而且通常只会换来忽视、嘲笑或指责等负面结果,这种情形发展下去使父母失去了许多原本可以帮助子女成长的机会。

因此,如何增进与青少年子女的亲子沟通至为重要,以下有五个基本原则提供父母参考:

接纳孩子心声

1.表达接纳的态度:当一个人能感觉到被另一个人真正的接纳和沟通时,他就具有帮助别人的能力。很多父母都认为如果接纳孩子的行为,他就会依然故我,要帮助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告诉他,你不能接纳他这样的行为,他将来才会变得更好。

因此,大多数父母都是采取“不接纳”的方式来面对子女,以评估、判定、批评、教训、命令的方式来传达信息,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不被接纳的。这种“不接纳”的方式使孩子不再跟父母谈心,而常是自己独自去面对问题。

若父母透过自己的语言向孩子表达“接纳”的感觉时,可以使孩子接纳并喜欢父母,并帮助子女成长发挥潜能,从而协助孩子去解决自己的问题,给予支持的力量,帮助其渡过青少年期的一些痛苦与失望。而“接纳”的重点是一定要表示出来,让孩子感受到真正被接纳。接纳虽然是属于被动的,所以更要藉由主动的沟通或表达才能让孩子感受到。

2.以身体语言表达接纳:是指经由姿势、手势、面部表情或其他动作来表达。

(1)以“不干涉”表现接纳:当孩子从事自己的活动,父母不轻易干涉,会让子女感觉到“我现在做的事是对的”、“我玩的游戏是被答应的”、“父母接纳我正在做的事”。

而一些父母常会闯入孩子的房间、检查孩子物品等,这无形中已干涉到孩子的活动,并传达出“我不接纳你”的信息,通常会引起孩子的不安、惧怕与焦虑。

(2)以“沉默的倾听”表示接纳:有时候什么都不说也是一种很清楚的表示接纳。心理辅导专家都知道利用这个方法,因为别人肯听你说话是一种很精妙的体会,会使人觉得被接纳。所以什么都不说跟什么都不做是一样的,是表示接纳的一种方式,而这种接纳有助于建设性的成长与改变。

3.以语言表达接纳:父母与子女在互动上当然不能全然保持沉默,语言的沟通亦十分重要,将于下文的积极倾听、我的信息、勉励等亲子沟通方式中进一步说明。

表达积极倾听

传统父母总是习惯说教、指挥、命令、威逼等,因此要父母扮演积极倾听的角色并不容易,而积极倾听可以减少孩子“被否定”的害怕,这种方式代表了关爱。

情愿积极倾听的父母会表现出一种全新的感激、尊重与关爱,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亲密的感觉,因而也会相对地对父母表达出类似的反应。因为父母肯倾听孩子的心声,孩子当然也情愿聆听父母的看法。

除此之外,积极的倾听可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,孩子会因不断的倾诉而逐步分析自己的问题,最后找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法,进而变得较自主、负责和独立。当孩子透露他的心声时,父母要听得出孩子是不是遭遇到困难了。

每个孩子在生活中都会遭遇到一些困难、失望、挫折与痛苦。如,与朋友、手足、父母、老师、环境之间的问题,或是自己本身的问题。解决这些问题若能得到父母的帮助,孩子就会拥有健康的心理,获得更多的力量与信心。

父母在倾听孩子的说话时,一定要察觉他的问题。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则运用是“问题所有权”,亦即辨别问题到底是属于谁的?亲子关系中常会出现三种情况:

1.孩子有问题:孩子的需要未能获得满足,但这不是父母的问题,因为孩子的行为已干扰到父母需要的满足。

2.父母和孩子都没问题:孩子满足了他的需要,而他的行为也并未干扰到父母的需要。

3.父母有问题:孩子满足了自己的需要,但他的行为干扰了父母的需要。

积极倾听在“孩子有问题”最有效,但在“父母有问题”时却无能为力。大多数父母习惯把孩子的问题揽在自己身上,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压力,不仅破坏他们与子女的关系,也失去了许多帮助孩子的机会。

惟有当父母接纳“问题是孩子的”观念后,他才能够训练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。有时孩子也知道一些情况不能改变,但是因为有人接纳他、了解他,就能帮助他排除那种不安的感觉。

父母要等到严重的问题出现时才去积极的倾听吗?还是像孩子只要有一些小事便开始注意?孩子每天都会传递信息给父母,述说他们遇到难题的感觉。父母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任何保证都是无效的,只有积极的倾听才能解决问题。

孩子要的是父母体会与了解他的感觉,许多父母埋怨他们的孩子不跟他们讨论心中的问题,其实孩子会以试探和犹疑的口吻提出问题来,只是这种心意常被父母一贯传统的反应(如训诫、说教、讽刺等)给打消了。

运用积极倾听时,父母常犯的错误:

1.经由指导来“操纵”孩子:有些父母使用积极倾听会失败,是因为他们内心有想要操纵孩子的妄想,期望孩子照他们所要的去做。

例如,有的父母假借倾听之名,想达到要孩子用功读书的目的,结果孩子在感到威逼之余,不但不会领情,而且会出现防卫的姿势。因为,孩子会很快察觉到父母操纵的妄想,认为父母想改造他,虽然父母不是直接的控制,但是已使孩子的独立性受到威逼。

2.打开门后又关上:有些父母打开积极倾听之门后,随即又关上,因为他们没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,或是不认同孩子的看法。

3.缺乏共鸣的倾听:父母积极倾听的同时,一定要以关爱与同理心来听,也就是要和孩子产生共鸣,因为我们在说话时都期望别人明白自己的感觉为何,孩子是特别敏锐的,当他们和父母沟通时,希望父母的共鸣,否则会认为父母不懂得了解他们的感觉。

4.积极倾听的时间不对:当孩子不愿谈他们的感觉时,就算父母肯洗耳恭听也是白费。父母应该尊重孩子,等他情愿说的时候再倾听,而非强迫他立刻说。倾听只是帮助孩子跨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,让他把感觉说出,让问题具体化,父母不必操之过急。

运用“我”的信息在亲子沟通中,强调父母宜多用“我觉得……”、“我感到……”、“我认为……”等语句表达,但许多父母急于运用或用得不当,却往往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。

因此,以下提出几个运用“我”的信息要注意的地方:

1.假装之“你”的信息:许多父母虽然在和孩子沟通时,也记得使用“我”的信息表达方式,但很多时候其中还是隐含了“你”的信息在里面。例如,一位父亲谈到他和孩子的对话中有:“以修剪草坪这件事来说吧,每次你偷懒,我就觉得生气。”当爸爸说“每次你偷懒”,跟直接骂“你是懒鬼”是没有两样的。

2.别强调消极的感觉:当父母在发出“我”的信息时还常犯个错误,就是忘了“我”的信息是要表达“积极”的感觉,而往往他们所传达的是“消极”的感觉。

3.反应太过温顺:有些父母对于一些自己心中觉得严重且强烈的真正感觉,不放进“我”的信息中,特别一些真正严重的事是必须要真实传达,孩子才可能感到冲击,才可能改变行为。

4.反应太过猛烈:有些父母在刚学会“我”的信息后,就急着去面对他们的子女,结果是像火山爆发,一发不可收拾。很多父母误以为“我”的信息是用来发泄他们对子女的不满,结果反而伤害到孩子,让他觉得有罪责感、父母在责备他。通常“愤慨”的父母会用“愤慨”的表现来教训孩子,所以生气常会变成是“你”的信息,带有责备和批评。

给予适切勉励

青少年的父母总期望能够建立他们子女的“自信”,使其养成积极摸索的习惯,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。自信心的建立,来自于自我的成就动机与别人的赞美和勉励。

许多父母吝于或疏于给孩子适切的勉励,特别是在沟通的过程中,要求多过征求他的同意、苛责多于赞许。其实只要适当地把握“勉励”的原则,沟通的结果多半是能趋于一个积极、正面的行为导向,使亲子之间的关系更和谐。以下是几个重要原则:

1.对孩子有信心:青少年需要大人的指导是天经地义,但一旦指导原则确定且互相同意后,父母应要求孩子有遵守约定的诚心,而且相信他们会去遵守(信任他们)。也就是对孩子要有正面的期望,不要认为他做不到,也不应要求他做到完美。

2.建立孩子的自尊心:不要把他拿来和其他兄弟姐妹或朋友进行比较,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给子女选择做自己的权利。经常拿来和别人比,特别是比他表现好的比较,跟当别人面前打他的耳光没什么两样,不仅有伤孩子的自尊心,而且使他容易舍弃努力。

3.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:没有人天生是完美的,只要青少年的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和努力,父母都应该勉励他们。勉励是在强调过程(努力、行动、前进),而不是在结果(成就、得失、荣耀)。找出其最有爱好的事物,勉励他发展实际(不是遥不可及)的目标,不要给他压力,以他能力可及之限为标准,要求过高的结果常会导致孩子反抗或退缩的两极反应。

4.集中注意力在他的优点和潜力:不要指责孩子的错误,多给他的优点和能力加油,帮助他找到属于自己的潜能。每个人不同的特质造就他存在的意义,在他表现不好的项目上给予勉励,在他表现好的项目上肯定其长处,真诚的告诉他:“你会做得很好!”

5.接纳犯错的可能:在学习的过程中,犯错是在所难免的,而青少年正处在尝试不同角色以达到“自我认定”的阶段,接纳他,与他一起讨论,亲子一同在这过程中学习,检讨出原因并找出可能改进方法,帮助孩子面对错误而自行修正,而且不忘记对他说:“我们永远在这里给你支持的力量!”订定规范在生活的竞赛中,父母是教练,孩子是球员,共同订定一套彼此都能接纳的“游戏规则”是制胜的保证。

1.订定规范:做父母最大的挑战,便是订定家中的规矩。为保持家中的纪律,很多父母会把它和“惩罚”画上等号,但规范必须是帮助孩子步入成熟和独立的规范,是协助他预防和纠正错误的过程,让孩子知道如何自己下决定,学会自动自发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。

规范是与孩子平等讨论而建立的协议,因着双方对此协议的尊重和遵守,让孩子学会自我规范,走向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成熟且独立的坦途。

2.学着改变自己:这是规范订定之前的主要条件,因为一个人不可能“决定”任何一个人的思想或行为,能决定只有自己的改变。所以,想受到孩子尊重,先要尊重孩子。

订定规范前,要让孩子了解你想解决问题、相互沟通的诚心。你们是平等的个体,青少年不再是小孩子,他们拥有自己的意见、学会独立摸索的模式。父母要真正的尊重他,他才可能对父母产生自发性的尊重。

3.协议规范的步骤:

(1)澄清问题:父母与子女将彼此对问题的看法提出,强调是事实陈述,而不是情绪反应。换言之,要就事论事,不要借题发挥。

(2)脑力激荡、角色扮演:开诚布公地与对方交换问题解决方式的建议。这时一个好方法是“角色扮演”,勉励双方互换角色,父母去体会儿女表达的意见,子女亦设身处地去感觉父母的想法和考虑,互相问对方,“如果你是我,会怎么处理?”提出各种解决分歧和问题的可能方法。

(3)选择最好的结论:藉由上项各种解决方法的讨论,对各种建议做评判,在双方都能接纳的前题下,选择一个最好的结论。

(4)规范订定后,最重要的是共同遵守的诚心,使规范成为“非强迫”性自发行为的动力,如此规范才能持久。当然,也需要互相给一段适应时间,定期做评估,使规范永远切合实际环境和需要。父母的身教重于一切,本身一定要以身作则,双亲的标准亦须一致,以免孩子无所适从。

标签:


幼儿教育排行
网站分类
标签列表
最新留言

    关灯